如今的企业仓储管理场景中,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WMS(仓储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小型仓库可能采用简易的库存管理软件,中小型仓库有外购的标准化WMS产品,还有找专业软件团队定制开发的。大型企业的仓储管理,则往往有自研的、高度贴合自身业务逻辑的WMS系统。这些WMS系统各有特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仓储作业效率,达成仓储业务全流程精准管控的目标。

而评价一个WMS系统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达成预设的管理目标。对于WMS而言,它的核心使命是助力企业实现仓储的科学化、精细化管控,例如降低库存积压风险、提高库存周转率、保障货物出入库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优化仓储空间利用率等。从表面上看,WMS和传统的仓储手工管理方式似乎都是为了完成仓储作业,但实际上,它们在定位、目标和实施难度上有着天壤之别。

传统仓储手工管理主要聚焦于基本的货物存储与搬运操作,依赖人工记录和经验判断,容易出现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其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直接,就是按照既定的货物存放规则和出入库流程进行操作。一般不会深入探究仓储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就像一个按部就班的“执行者”,完成基本的仓储任务即可。

从落地难度来讲,WMS的实施要比传统手工管理复杂得多。WMS需要全面整合仓储作业中的各个环节,从货物的入库验收、上架存储,到库存盘点、出库分拣、装车发货等,都要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与精准传递。同时,它还要与企业的其他业务系统,如ERP、TMS(运输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与协同,确保整个供应链环节的信息畅通。这意味着企业可能需要对仓储布局进行调整、对作业流程进行重塑、对人员职责进行重新划分。所以WMS实施起来面临诸多阻力,实施周期也往往较长,堪称一场“仓储管理变革”。只要一个WMS系统能够真正投入使用,被仓储人员熟练操作,并且能够稳定支撑企业的日常仓储业务运作,就可以认为它取得了初步成功——毕竟要跨越重重困难走到这一步,实属不易。

WMS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涵盖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管理、仓储设备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等多个模块。企业通常会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发展阶段,分阶段实施WMS。先上线入库管理模块,规范货物的接收与上架流程;再上线库存管理模块,实现库存的实时监控与精准盘点;然后逐步完善出库管理等其他模块。不同模块之间需要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与流程的顺畅衔接,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要对已上线的模块进行调整优化,这又会引发新的业务需求。

WMS的实施过程伴随着仓储作业模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新设计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细节考虑不够周全、员工对新系统的操作适应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系统上线后会逐渐显现出来,反映到项目团队那里,就是一堆亟待解决的业务需求。即便系统运行稳定了,用户也会不断提出“要是系统能增加这个功能就更好了”的新想法。过去WMS主要基于本地服务器部署,后来逐渐向云端迁移;从只支持电脑端操作,到开发手机端应用以便仓储人员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处理;现在还在探索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仓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一套再完善的WMS系统,可能过不了几年就会因为技术更新换代或者业务需求变化而需要进行功能升级甚至系统重构。

WMS这类系统从来都不是“上线就万事大吉”,而是一个持续优化、不断适应业务变化的过程。有解决不完的需求,恰恰说明它在企业的仓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被广泛使用——这反而是一种健康发展的迹象。系统上线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往往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业务需求涌现出来。

如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变化极快,业务规模、产品种类、仓储模式可能每年都在发生改变。WMS系统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紧跟业务发展的步伐不断进化,这就决定了针对它的需求永远没有“彻底完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