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wms的“懂技术不懂业务”,用wms的“懂业务不懂技术”,买wms的“既不懂技术也不懂业务!
在和不少仓储企业负责人交流时,常能听到类似的感慨:我们不是不想用WMS,但每次推进都磕磕绊绊;花大价钱买了仓库管理系统,结果半年后仓库还是靠人工核对单据;听多了才发现——仓储企业选WMS不是“用或不用”,而是“怎么选对、怎么用好”。看似风风火火的“仓储智能化升级”,对很多企业而言,实则是条既想尝试又怕踩坑的独木桥。一边是传统的人工/纸质管理模式,难以支撑业务扩张;另一边是系统化管理,钱投了却看不到效率提升。于是有人戏称:仓储企业上WMS,一半折在选型,一半卡在落地。
但不上系统就能高枕无忧吗?显然不是。客户对订单履约时效的要求日益严苛,多仓库协同难度加大,库存盘点、出入库记录全靠人工,迟早会出乱子。因此,问题核心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能不能用对”。
一、选型错位,落地成空,为何仓储企业总“用不好WMS”?
仓储企业部署WMS,很多时候并非败在技术本身,而是折戟于选型和落地——
死在选型:需求未明,盲目跟风
不少企业选型时过于急切,常见模式是:听同行说“某WMS好用”,便匆忙联系供应商;看了演示后觉得功能全面,一拍即合;厂商宣称“行业标杆方案”,便深信不疑;结果上线后发现,系统功能与自身业务严重脱节——要么功能冗余,真正用到的不足三成;要么操作复杂,员工抵触情绪高涨。比如某物流企业,主业是区域配送,却选了主打跨境仓储的WMS,结果分拣逻辑不匹配,效率不升反降。选型失误,损失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团队对数字化的信心。
烂在落地:系统上线,流程停滞
更普遍的情况是:系统选对了,但落地推进乏力。初期热情高涨,启动会开得热闹,但两个月后:培训流于形式,员工不愿学习新系统;系统与实际作业流程割裂,操作反而更繁琐;管理层质疑“为何效率不如从前”,一线员工抱怨“系统不如微信沟通快”。曾有家电商仓储企业,引入轻量级WMS后,因缺乏明确的责任人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不同步,最终系统沦为摆设。根源在于:缺乏系统“主人翁”推动;实施团队与操作层脱节;未建立试运行和反馈优化机制。
简言之,选型时若未厘清自身需求,如同蒙眼过河;落地时若无人推动、无人使用,系统终将沦为仓库里的“电子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