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经常遇到某某大型企业(集团)自己组建研发团队开发WMS,其初衷大都是因为对市场上的专业WMS厂商不满意(不够定制,响应速度慢,费用高,想有自主知识产权等)。然而,当物流企业自己组建了研发团队,开始自研系统几年后往往发现自研的WMS在品质上也大多数差强人意。在成本上,哪怕最小规模的WMS研发、运维团队也需要5-7人,人均20万来算,一年的人力成本就要100~140万。而市面上哪怕最贵的WMS产品也很少需要每年付费100万以上的。一下子,自研WMS这个事情又变成大型企业自建物流,自建食堂,自建工厂类似的一个失败的垂直整合案例。据笔者观察自研WMS失败的核心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供应商管理能力低下

大企业的采购如果不能有效对供应商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做出高质量的供应商管理,就很容易与WMS厂商之间形成互不信任的恶性局面:大企业认为WMS厂商不能按时保质交付软件,需求响应速度慢;WMS厂商认为大企业需求变更过于频繁,付款时拖拖拉拉,团队学习能力比较差,WMS软件培训了很多遍也不能完全学会。经过几次扯皮,财大气粗的大企业负责人可能就会得出“市面上找不到适合自身业务的WMS软件”的结论,进而提出自研WMS的计划。这种情形在很多大企业决定开始垂直整合时,重资产投资时都能闻到相同的味道(京东自建物流)。一个基本事实是企业供应商管理能力水平越高,资金就越轻,反之资产越重往往揭示了企业供应商管理水平越低。例如,苹果生产全外包,而OPPOVivo就有厂房;沿海企业外包越常见,内地企业什么都自己做更常见。跨国企业轻资产,国有企业资产最重。本质原因就是供应商管理水平前者们高于后者们,而并非不能从外部市场上找到合格的供应商(落到本主题就是获取合适的WMS软件)。

第二,自研WMS成本居高不下

自研WMS由于所有成本都只能由大企业自己仓库去摊销,如果类似海尔这类企业仓库有几百个,成本分摊下来还勉强可以。如果大企业仓库数量不多,只有十几个,甚至只有几个,那么摊下来每个仓库要付出的WMS软件成本和外采WMS软件相比就高的惊人了。没有规模效应支撑,每个仓库要承担的WMS软件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的。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成本的竞争,如果成本不能与同类竞争企业降到接近,长期看是绝对不能够持久存在的。正因为此原因,京东物流还是从京东商城剥离独立上市了,没有相关方(消费者,股东)愿意为一流的物流服务买单就无法把成本向需求端和股东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使用仓库能够承担多少WMS软件的成本,是在决定要不要自建WMS研发团队的一个关键考虑。大企业在立项自研WMS之前,一定要把成本账算好。

第三,自研团队与外部客户接触少,在产品更新上跟不上市场变化节奏

作为大企业内部的WMS研发工程师,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自身企业仓库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去开展软件研发工作,久而久之,这些工程师对自身企业之外的其它各类仓库管理的业务理解就越来越少,技能单一程度加剧,职业竞争力下降。反映到WMS产品上就是研发经理已经不清楚市场上WMS产品的变化情况,也不关心自家需求之外的各类WMS需求,毕竟自建团队的目的就是要快速满足自家仓库管理的需求,这样做道理上讲没错。然后,技术进步的速度,业务形态的演变也是很剧烈的,忽视广阔的市场上此类变化,必然导致自研团队在专业能力上的落伍。此类情况,在国内外大企业的软件开发部门中非常常见。认识到这个因素,你就能理解为何一些大企业的仓储、物流部门按理说长期管理自身业务,对自己做精益提升应该更擅长,反而请外部第三方团队来帮他们做优化仓储空间,改善物流运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企业自建WMS团队的目标是满足自身用WMS软件,不会视WMS软件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实物品牌商都是卖自己有形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那么作为非核心竞争力的WMS研发是不太可能在企业内部持续获得资源投入的。自研WMS团队背靠大树好乘凉,在核心竞争力的庇护下,很容易偷懒,长时间下来自然失去市场竞争力了。

明白了如上3点,我们也就理解为何自研WMS软件为何又贵又不好用了。有些企业主或许会问那我能不能把WMS软件团队独立出来,让他成为一家专业的WMS软件公司,让这家软件公司对外销售WMS,一方面能获取收入来分担成本,另一方面还能让研发团队与外界有很多接触和交流,一举两得来解决上面3个问题中的2个。应该来讲,这个想法还是非常不错的,行业里边也有一些这样做获得成功的先例,但是其中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这个话题留作下期再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