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期文章谈到“SaaS公司该不该拿VC的钱”的话题,自然而然延伸到企业向何处融资,融资之后企业发展路径规划问题。特别是SaaS公司是否要规划上市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一番。

          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立足点仍然在于SaaS公司所面向的市场规模和想象空间。潜在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高的SaaS企业具备成为上市公司的基础条件之一。毕竟无论是A股,港股或海外其他股市都对营业额起步有一定要求,如果SaaS企业所面向市场是非常细分的一个小众行业,估计就很难达到或保持营收指标。即使是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而降低收入门槛的科创板也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者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具有“市场大”这个特点的SaaS企业是吸引VC投资的核心条件,换个角度来讲VC投资的SaaS企业一般都具有“市场大”的特点,所以才有上市的可能性,进而才能让VC基金在上市之后退出。实际上,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后来退出,从而实现投资收益也是VC的最常规操作。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照国内几家上市的SaaS公司,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能够吸引VC并上市成功了。

 

       在前期文章中,笔者也提出了95%以上的2B SaaS企业是不具有吸引VC投资条件的,因为大部分属于行业细分软件,是一个个小池塘的生意。因此这些细分行业的2B SaaS企业上市不容易。论及此处,这类企业的创始人其实也无需灰心,因为据笔者观察很多勉强上市的SaaS企业,上市之后的业绩也很难。不上市反而是对企业的一种保护。

 

       实际上,最近二十几年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市热潮是呈现出逐渐退却的趋势的。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1996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是8090家;到2018年,就只剩下4397家了。在美国资本市场主动退市或私有化的企业很多。马斯克就表示过希望特斯拉退市,俞敏洪也表示过后悔上市,原因是新东方这类企业本应该关注教学质量,但上市之后为了市值管理,很多短期目标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科创企业上市之后的短期利润压力会分散在长期创新上的专注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2B SaaS企业的慢生意特点,在这个方面估计会雪上加霜。此外,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其必须公开信息,定期披露经营状况,这个往往让上市公司与竞争对手在对峙之中处于敌暗我明的不利状态。最近酷仓宝WMS所处电商信息化行业就有一家知名企业赴港上市的招股书中披露的信息对该企业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对行业同类SaaS企业都有一些影响。

 

      由上论之,2B SaaS软件企业其实也不用太纠结由于自身所处行业特点导致的很难走通上市之路这个问题。毕竟凡事既有利弊,华为公司到今天也是一家非上市的私有公司。并非所有企业都一定要以上市为目标,也并非只有成为上市公司才能最大程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华为公司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家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公司了。那么华为是如何做到没有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而募集资金,激励员工,实现超出那些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企业发展的呢?华为作为非上市公司的这些理念,制度与方法对2B SaaS企业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这个话题与大家留作下期再论,敬请期待!